什麼是大腸癌 ?
• 大腸是消化系統的最後部份,包括結腸、直腸和肛門。
• 食物中的水分和營養經過消化系統吸收後,剩餘的食物渣滓(即大便)經肛門排出。
• 多種行為、環境和遺傳因素影響下,部分大腸壁細胞異常地增生,形成大腸瘜肉。
• 大多數大腸癌由一粒細小的瘜肉開始。瘜肉通常是良性的,但有些會慢慢演變為癌症。這種變化可以歷時10年或以上。
• 若不及早治療,癌細胞會侵入和破壞周圍的器官,可經血液和淋巴系統擴散至身體各部位。
• 大腸癌篩查計劃有助及早識別無症狀患者、及早治療。
香港的情況
• 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癌症之一。於2015年,共錄得5,036宗新登記個案,當中超過九成患者年齡在50歲或以上。
• 2015年的數據顯示,大腸癌佔整體癌症新症的16.6%,男性腸癌個案有2,891宗,女性則有2,145宗,男女患者比例約為1.3比1。
• 而按標準人口計算,香港的大腸癌年齡標準化發病率跟西方國家如加拿大、英國,以及亞洲國家如新加坡和日本相若。
• 香港致命癌症中,大腸癌排行第二位。2016年,死亡個案達2,089宗,佔癌症死亡總數的14.7 %。
風險因素
• 大腸癌的風險因素,大多與不良的生活和飲食習慣有關,包括:
o 飲食中纖維含量不足
o 進食大量紅肉和加工肉食
o 缺乏體能活動
o 肥胖
o 飲酒
o 吸煙
• 其他風險因素包括:
o 50歲或以上男性
o 家族性大腸腺瘜肉病或連氏綜合症 (Lynch Syndrome)
o 大腸長期發炎,如潰瘍性結腸炎
o 過往有大腸瘜肉
o 有腸癌家族史,尤其是直系親屬(如父母、兄弟姊妹或子女)曾患大腸癌
大腸癌症狀
• 大腸癌在病發初期可能沒有任何症狀。
• 常見的病徵包括:
o 大便習慣在不明原因下有所改變(腹瀉或便秘),並持續超過兩星期
o 大便帶血或帶有大量黏液
o 大便後仍有便意
o 腹部不適(持續疼痛、腹脹、飽脹或絞痛)
o 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和疲倦
• 雖然出現這些病徵不一定表示存在癌病,但應提高警覺、盡快求醫,透過詳細檢查以確定病因。
治療方法
• 若能及早發現並以最佳方法治療,大腸癌的治癒率很高。
• 治療方案通常會根據大腸癌的種類、大小、位置、對患者健康的影響、以及患者的健康狀況來決定。通常會採用一種或多種方法治療,包括外科手術、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。
o 外科手術
手術切除腫瘤。
患者或需建立臨時或永久造口以預防腸道阻塞及促進康復。
也可採用微創手術進行大腸癌切除手術,可加快患者康復過程、並減低患者出現併發症的機會。
o 化學治療
化學療法是利用抗癌藥物殺滅癌細胞。
標靶療法是以特製的藥物殺滅癌細胞、但不影響其他的正常細胞。
o 放射治療
放射治療是利用高能量射線消滅癌細胞。
預防
均衡飲食
改變日常飲食,奉行健康生活習慣,便能預防或減少患上大腸癌的風險:
1. 多吃全穀類、豆類、水果和蔬菜等高纖維食物
2. 減少進食紅肉和加工肉食
恆常運動
• 帶氧運動可增進心肺、肌肉和骨骼健康,以及減少患上癌症的風險。
• 對大部分人而言,增加活動量是安全的。患有慢性病的人士和長者在開始運動前可能需要體格檢查。
• 保持健康體重及腰圍,以體重指標(Body Mass Index, 簡稱BMI) 介乎18.5至22.9之間,以及男士腰圍少於90厘米 (約36吋) 和女士腰圍少於80厘米 (約32吋) 為目標。
避免飲酒
• 酒精已被世界衞生組織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第一類致癌物質,與煙草屬同一類別,可導致多種癌症,當中包括大腸癌、乳癌、肝癌等一些香港常見的癌症。
• 對酒精的致癌風險來說,並没有所謂「安全」的飲用水平。因此,最明智的選擇就是不要飲酒。飲酒越多,患上癌症的機會就越高。
避免吸煙
• 吸煙除了會導致肺癌外,更已被證實可引致多種癌症。
Commentaires